随着我国药妆产业的迅猛发展,专家预测,到2010年,我国药妆市场容量将达到480亿元,占到化妆品市场的40%,且仍会保持两位数的增长。面对巨大的市场诱惑,很多企业不再矜持,纷纷挥军药妆市场。
随着我国药妆产业的迅猛发展,专家预测,到2010年,我国药妆市场容量将达到480亿元,占到化妆品市场的40%,且仍会保持两位数的增长。面对巨大的市场诱惑,很多企业不再矜持,纷纷挥军药妆市场。而另一方面,近年来“药妆”事件连连,引发人们对质量安全前所未有的关注。在此背景下,10月30日召开的第五届健康与中山论坛(下称中山论坛)聚焦药妆产业吸引了业内的眼球。
在本土企业进军日化势头日强、外资垄断的日化版图或被悄然撬动的过程中,本土药妆每前进一步似乎总是那么腼腆。
正名以“生根”
在中山论坛上,来自全国各地的化妆品行业专家、企业代表不约而同地把我国药妆产业的“羞涩”归根于用药学途径来解决护肤难题的化妆品究竟是姓“药”还是姓“妆”的问题上。这个舶来概念至今仍含糊不清。“目前,我国并没有一个真正的药妆,现阶段使用的都是卫妆准字或卫妆特字。”中国化妆品行业资深人士吴志刚指出。
记者查阅《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》发现,里面的确没有“药妆”这一概念。而正因为统一标准的缺席,才造成了上市产品良莠不齐,监管也无法可依。更让人担忧的是,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,市场的实际诉求与我国目前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之间,已经开始产生难以调和的矛盾。吴志刚认为,目前中国的药妆市场亟待规范,“名不正,则品牌不立,在中国药妆市场尚未成熟的情况下,如果继续缺乏有效的监管体制,长此以往必将掣肘产业发展。”
对此,中华全国工商联美容化妆品业商会会长马娅则认为:“中国药妆没品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定位不清,导致市场仍未形成初级产业规模和相对稳定的盈利模式。”马娅的看法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业内人士的观点。
阿贝尔总经理张志伟感触颇深。他认为,尽管药妆在中国化妆品市场蓬勃发展,然而现实是,早先涉足药妆的海王星辰、北京金象等连锁药店,未能在系统内大批量复制“药妆”模式,大部分药店都止于药妆专柜的尝试阶段,难以突破自身的发展瓶颈,树立自己的品牌。没有稳定的盈利模式,就无法有效复制产业链条。由此专家们纷纷指出,药妆正名刻不容缓,这样药妆才能名正言顺地真正在中国落地生根。
39健康网(www.39.net)专稿,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。
擅长领域:中西医结合治疗耳鼻喉科的各种疾病。尤其专治变态反应性疾病(过敏性鼻炎、哮喘、荨麻诊)
擅长领域:擅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(胃肠肝胆等)、风湿痹病、鼻炎、咽炎、咳嗽、头痛、眩晕、耳鸣、心悸、冠心病、失眠、虚证及小儿感冒、咳嗽、纳呆、腹痛、腹泻、便秘等病证。
擅长领域:感冒、咽痛、发热、咳嗽、哮喘、鼻炎、口疮、厌食、腹痛、腹泻、便秘、胃炎、遗尿、多汗、抽动、失眠、结石、湿疹、皮癣、荨麻疹等病症,对痛经、手脚冰凉、不孕不育、月经不调、乳腺增生、胃下垂、关节炎、脉管炎、颈肩腰腿痛、肿瘤等疑难杂症有独特疗法,并专于术后体质调理和亚健康保健。